欢迎访问馨文居,您还没有 [ 登录 ] [ 注册 ]

残忍的典礼

时间:2023-11-29    来源:www.xinwenju.com    作者:孙振军  阅读:

  在一线连续奋战数十天、拥有“钢铁战士”美称的解放军军校学员武文斌,是被活活累死在四川抗震救灾现场的。六月之后,媒体上开始以多种形式宣传他的典型事迹。“昨晚,‘踏着英雄足迹前进’毕业晚会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举行。在《为英雄送行》的诗朗诵中,武文斌烈士的母亲和妻子走上舞台,该校校长代表学校,把烈士的毕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郑重地授予武文斌的亲人”。一家报纸这样写道。

  在这条简短的消息旁边,还有一张彩色的大幅照片。也正是这张照片,让我感到窒息,感到羞愧,感到内疚,也感到愤怒——我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同行?我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媒体?我们怎么能发表这样的照片?当然,归根结底,还是我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典礼?因为这样的典礼实在是太不以英雄的亲人为本、太残忍了。现场的气氛我没有亲历,也无法感同身受;但仅从照片上看,就让人惨不忍睹:烈士武文斌年过花甲、白发苍苍且体弱多病(相关报道称)的老母亲王改芝,一边强忍着悲痛,一边身心憔悴地强站在主席台上,无限悲戚地捧着武文斌显然是被夸张制作过的毕业证书;烈士的妻子杨卫华,以同样的表情,红肿着眼睛,强忍着悲伤,手捧着同样被夸张制作后的武文斌的优秀学员证书。

  的确,具有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学员身份的河南籍军人武文斌,是累死在四川抗震救灾第一线的,他的事迹是伟大的,精神是感人的。宣传这样的人物与事迹,是应该的、必要的,尤其是在救灾工作尚未结束的现阶段,这种精神更显得弥足珍贵、不可缺失。但是,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宣传、什么样的手法来表达?如何理性地宣传英雄的事、平实地体现英雄的精髓?却并不是可以信手拈来、笼而统之,就可以凭借着习惯的驾轻就熟、一蹴而就、拿来就用的。因为我们的社会进步了、时代变化了,更重视对人的心灵慰藉、人文尊重了。

  我无意追问这种连轴转的非科学拼命方式造成的武文斌的死亡,是否属于可以避免的次生事故,也姑且认为,对一个毕业之前就去世的学生颁发毕业证书、优秀学员证书也没什么不妥;同时也可以想象得到,该毕业典礼的组织者、策划者,在让武文斌的亲人上台领毕业证书、优秀学员证书之前,肯定与烈士的母亲、妻子沟通过,也肯定得到了他们的同意、认可,达到了某种默契或共识。尽管如此,我仍然认为这种做法不够设身处地、不够仁慈博爱,甚至有些过于残忍。请所有思维正常的人,闭目沉思一下,并把手掌抚在胸口,扪心自问一下,站在烈士至亲至爱的角度,替他们思考一下:他们刚刚失去了儿子、失了丈夫,让他们回到儿子、丈夫的同学与室友中间,看着这一张张鲜灵活泼、生机勃勃的面孔,他们怎能不想起自己已经阴阳相隔的亲人?看着与儿子、丈夫同样英姿勃发的同龄人一个个上台领毕业证书,他们怎能不伤心垂泪?而这时,还要让他们亲自走上众目睽睽的主席台上去,替儿子、丈夫领证书,他们怎能有半点喜悦?半点欣慰?这种近乎在悲伤者的伤口里撒盐的夸张性的仪式,可以毫不客气地说,根本没有设身处地地考虑烈士亲人的感受。完全撇开此事顺便说一句:借死人压活人是一种手法,借死人抬活人也是一种手法。有坏事就躲、有荣誉就抢已渗透在各个领域。十几年前一名闻名全国的见义勇为战士刚出名时,团、师、军所在地政府都争抢着说是自己地面上开出的“精神文明之花”就是典型的一例(时隔不久那名英雄的所在单位又出了大事故,却没人争抢着承担责任了)。即使这样也是可以的话,也要讲究点方式,不要图一时之需,让烈士的亲人出来做演员、当道具。

  近20年前,笔者年近百岁的祖母寿终正寝、无疾而终。按民间的说法,可谓自然归天、功德圆满。为留作纪念,当时我也给祖母拍了几张遗照、留了一段影像。但是,20年来,我却也从来没有拿出来看过。即使在整理资料时偶尔翻到,也会泪流满面,啜泣不止;甚至悲伤至极、彻夜难眠。理同此理、情同此情,以人比人、将心比心,武文斌烈士的亲人在刚刚失去亲人的高度痛楚、极端晕懵状态下,接受这种上台代领证书的典礼仪式安排,无论是无奈,还是自愿,抑或是妥协,将来都是不堪回首的。这个典礼、这些彩照甚至这些报道,我相信他们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之路上,永远都是内心深处一块再也不愿触摸的痛,永远都不愿把它当成一种自豪或荣耀拿出来示人。因为,治疗心理悲痛与创伤的最好手段就是忘却。

美文,小清新图片,馨文居

  我最后想说的是,作为媒体中人,我无意指责同行。他们衔命前往,为完成任务而为之,换成我也得如此。但我衷心企盼:今后能少一些这样的形式,少一些这样的残忍,少一些这样的报道。

典礼

现实之惑猜你喜欢
发表评论,让更多网友认识您!
深度阅读
爱情散文  名家散文  散文诗  诗歌流云  日志大全  人生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