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馨文居,您还没有 [ 登录 ] [ 注册 ]

让党徽在胸前熠熠生辉——记新仓镇光荣在党67年的老党员王银来同志

时间:2024-03-22    来源:馨文居    作者:李钟明  阅读:

  在新仓镇转桥村新塘组,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,他,1948年参加工作,1956年6月入党,自1948年到2002年期间,先后担任原转桥公社团支部书记、原转桥公社信用社会计、鹿山大队党支部书记、转桥乡转桥村党支书、新仓区转桥村党支部支书职务,在农村工作五十多年的风风雨雨中,他呕心沥血,任劳任怨,扎根农村,带领转桥人民为改变家乡面貌,苦干实干,长期奋斗,取得了突出成绩。

  艰苦奋斗助创业

  1974年冬,太湖渠道骨干工程——薛家塘电灌站开始动工兴建,作为该工程的主要受益单位的转桥村要承担渠道的全部工程任务。王银来同志和村两委一班人把办公地点搬到工棚,食宿在工地,坚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全村累计投工两万多个工作日,开挖了一条长6700米、宽2米、深2米的渠道,实现了上级部门劳动节前通水的要求。转桥村从而告别了过去“银河降水白白流,十天无雨晒白头”的干渴局面,使该村几千亩农田受益,灌溉条件大大改善,农田年年丰收不再是梦想。

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太湖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,农民收入显著增加,群众需求进一步提升。王银来同志有超前眼光,他和村干部精心筹措,全村集措资金四万余元,率先在全乡架设好了高压线路,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“楼上楼下电灯电话”建设的新路径,群众脸上乐开了花。

  脚踏实地求发展

美文,小清新图片,馨文居

  “穷不能穷教育,苦不能苦孩子”。王银来同志在村任职期间,曾三次进行小学改貌。特别是1987年第三次小学改貌,他亲自参与规划设计,组织实施,带头集资捐款,受到县政府的通报表彰。在建校期间,他不顾农忙,抛弃家庭利益,日夜住守在现场,白天他既是记账员,又是打杂工;晚上他更是集体财产的守护神。村民余结亮说:“老书记为了孩子们和学校,真是费尽了神,操碎了心。”在老书记的影响下,转桥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。

  王银来同志工作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,总是想群众所想,急群众之急。1988年,他又把新的发展目标放在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动脉---村级公路建设上,他带领两委一班人,陪同技术员勘察路线,规划设计,并主持和参加涉外村和本村内部的各种协调会议百余次;施工期间,各种矛盾交织,各方困难重重,他凭着一颗造福乡民的火热心肠和滴水穿石的磨劲,为公路建设的顺利施工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。到1988年秋,这条主线长4500米,支线长8259米的村级公路终于圆满竣工并通车。“路通了,我们富裕才有奔头!”村民何全这样说道。

  转桥村地处低山丘陵地带,山场面积3000余亩。为了改变传统那种粗放经营、效益不佳的状况,王银来和其他村干部一起,深入田间地头,耐心向群众解释靠山吃山的道理;他和村组干部统一思想,坚定信念,坚持贯彻集体经营分级管理,造、管并重,利益归属群众的原则;从源头避免了群众担心政策变化,所造成的乱砍滥伐现象。该村现有村属林场300余亩,其中杉树林210亩,均已成材,其余山场均归组级所有。70年代所载杉木已取得效益,象马腰、新塘村民小组仅1988年抽林分红,人均收入即超过百元;1988年1989年两年,王银来同志又带领全村群众掀起植树造林热潮,并把承包机制引入林业生产。推行一套从土地复垦,树苗栽植,中幼林抚育管理承包给个人,成材砍伐集体提取林业发展基金的方法,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,全村共新营造杉木林500亩,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攀升。

  以身作则讲奉献

  “农村人只有会说农村话,才能办好农村事。”王银来同志密切联系群众,关心群众疾苦,几十年如一日,深入农户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宣传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,启发和教育群众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;春风化雨的有效思想工作,让群众心服口服,有效提升了群众的精神风貌,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在该村都能得到全面落实。他关心群众胜过关心亲人,每逢风、雨、雪天,他总要到贫困户家了解情况,帮助解决实际困难。

  1988年冬,新堰组孤寡老人杨根元去世,他组织乡邻,替老人举办简朴而又隆重的丧事,使周围群众都深受感动。群众都把王书记当作自己的贴心人,村里发生家庭、邻里纠纷,他都及时到场,并处理的心服口服。使当事人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法纪和伦理道德教育。多年来,该村从未发生过重大斗殴和恶性案件,治安状况良好,社会秩序稳定。

  王银来同志严于律己,廉洁奉公,在他的身边,始终带着一本六分钱的1958年版《党的监察工作问题解答》,用来约束自己的行为。1987年一村民想就近向村借木料做手脚架,用后改还,找到王书记,王书记说:如果你知道村干中有人借用过村里财物,你就可以借,否则,谁也不能开这个头。这位村民心悦诚服地走了。在他的模范影响下,村级财物账目清楚,开支合理,制度健全,手续完备。被村民们盛赞为“当家理财的明白人”。

  王银来同志在实际工作中,坚持以经济建设不放松,努力发展农业生产,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;同时狠抓基础设施建设、保养和管护。在1990年的伏秋旱灾相连的情况下,他日夜战斗在抗旱第一线,不顾年老体弱,冒着酷暑穿梭在电灌站—渠道——田间,组织群众抗旱保苗,调节用水,使全村双晚种植计划全部实现,并取得了历史最好收成。

  王银来同志是个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、基层干部,但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“老黄牛”精神,脚踏实地,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,正面启发群众的工作方法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敬和拥护,68岁才被组织批准退休;退休后,他坚持学习,养成天天学习、记好笔记的良好习惯。“群众心中有杆秤”。邻里之间,有什么烦心事,都来请教王老。光荣在党67年,王银来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家国情怀,让党徽在胸前熠熠生辉,自己也得到了上级组织的肯定和评价,曾多次被各级党组织评为“优秀党员”“先进工作者”“安庆市劳动模范”。

抒情散文猜你喜欢
发表评论,让更多网友认识您!
深度阅读
爱情散文  名家散文  散文诗  诗歌流云  日志大全  人生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