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馨文居,您还没有 [ 登录 ] [ 注册 ]

青年司马光:“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”的践行者

时间:2024-03-03    来源:www.xinwenju.com    作者:崔谦  阅读:

  司马光,这个名字想必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,都会占据着一席之地。“司马光砸缸”的故事历经时间的沉淀,早已家喻户晓,也成了道德、智慧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;史学巨著《资治通鉴》,更是司马光留给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。正因如此,千百年来,司马光的名字被人们牢牢地记在了心上,就像不论是在他的故里山西夏县,还是他的出生地河南光山县,当地人无不因司马光而感到自豪,他们向后辈讲述着司马光的故事,悉心维护关于司马光的历史遗迹,精心修缮纪念司马光的建筑,使他的名字成为了当地一道永恒的风景。今天,当我们回眸历史,将视线聚焦在距今近千年的这位古人身上,设身处地地品味他人生各个阶段的酸甜苦辣,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有价值的人生启示。

  相比于历史上的许多文化名人来说,司马光的人生起步可以说是非常顺利的,这既是因为他的好学强识,也与他父亲的着意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。宋真宗天禧三年(1019年),司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。据史籍记载,司马光年未弱冠,就“凛然如成人”,显现出了异于常人的气质,而这或许正源自于他对读书的痴迷。7岁那年,司马光听人讲授《左氏春秋》,对书中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但令人没有想到的是,他竟然暗暗将书里的故事记了下来,还向家中的长辈复述了其中的要义。之后,读书成了司马光的一件乐事,手不释卷的他徜徉在书海里,已经达到了不知饥渴、忘却寒暑的程度。兴趣之外,司马光对读书也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。年少时,他和兄弟们一起学习,因为总是担心自己没有记住书中的内容,应答时没有别人好,于是就在大伙玩耍休息时,一个人专心勤奋苦读,直到能熟练地把书中的内容背出来为止。由于读书时下了大力气,司马光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,幼时精读、背诵过的书,他几乎终生都没有忘记。而这也为他之后入仕著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后来司马光谈及自己的读书心得,不禁感慨道:“读书是一定要背诵的,只有这样,不论骑马走路时,还是夜深未眠时,都可以反复品味书中的文字,揣摩其中的意思,从书中得到的,也就更多了。”

  司马光虽非出自于名门望族,但官宦之家纯正的家风家训,也给予了他丰润的滋养。司马光小时候,父亲司马池就教导他要以诚待人,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行,这也让他在后来的人生中,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做官治学,都秉持着以诚为本的态度,丝毫不敢弄虚作假。而司马光日趋优秀的品质,也让父亲越发地喜爱这个儿子,每逢会见同僚密友,就把司马光带在身边,让他在耳濡目染当中增广见闻,提升自己的知识和眼界。年纪轻轻的司马光也因之变得更加成熟有礼,得到了当时许多名士、大臣的称赞和赏识。此外,在父亲的影响下,年少就读万卷书的司马光,也踏上了行万里路的人生旅途。12岁那年,司马光随父亲跋涉千里,从当时的国都开封出发,辗转洛阳、潼关、宝鸡,穿越秦岭向四川广元行进。这段经历不但让少年司马光领略了不同地区迥异的风土人情,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社会阅历。

  个人的用心苦读,加之父亲的教导栽培,让司马光早早地就显现出了过人的一面。15岁时,司马光的学问就已达到了“于书无所不通”的水平,他写的文章也得到了旁人“文辞醇深,有西汉风”的称赞。此时的他可谓春风得意,立志要到更大的平台去一展风采。宋仁宗宝元元年(1038年),风华正茂的司马光在会试当中一举夺魁,取得了跻身仕林的入场券。但可贵的是,司马光并不自矜已有的成绩,而是显露出了更为宏大的志向。他说:“贤者居于世间,应当履行道义、践行仁爱,用高尚的品德显露自己,像功名这样的身外之物,是不值一提的。”初入官场,不论是在他最初任职的华州(今陕西华县),还是之后的苏州,司马光都用心践行着自己的豪言壮语,一面认真、踏实地完成着自己的工作,一面明经读史、潜心学习,提升自己的学识。但遗憾的是,正当司马光怀着远大抱负步步上进时,父母双亲却相继离他而去,让他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。

  回到老家夏县之后,丁忧守孝的司马光发愤读书著文,以排遣无尽的悲伤和痛苦。这段时间,司马光写出了《十哲论》《四豪论》《贾生论》等文章,它们不光表现出了他颇高的文学造诣,其中对古人古事的一些评价,诸如“尊十哲非孔子意明矣”“故校其臧否,当以信陵为首,平原次之,孟尝又次之,春申为其下矣”“愚以为贾生学不纯正,虽有俊才,任之为治,必不效矣”等,更是大胆、新颖的见解。在这之外,三年来司马光也不忘在民间四处走访,接触底层百姓,了解到了许多的民间和社会的真实情况。对于司马光来说,这段时光可以说让他对为学和从政有了更深的理解,也让他越发地成熟了。

美文,小清新图片,馨文居

  宋仁宗庆历四年(1044年),25岁的司马光服丧期满,重新得到了朝廷的任命。此时的司马光曾先后历任多个职务,但在任上都取得了赫然的政绩,受到了当地百姓们的交口称赞。司马光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,固然离不开他的才华、热情,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勤奋。在这段时间里,他不但勤奋地处理着自己的政务,也在工作之余更加如饥似渴地读书,尤其是像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《战国策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这类史书,司马光读得又多又认真。读书的同时,司马光还把自己的想法和心得形于笔下,写下了《机权论》《才德论》《廉颇论》等三十余篇读史札记,又对历史发表了许多一家之言。

  凭借着出色的才学和能力,司马光很快就收到了皇帝和朝中重臣投来的目光,得到了进京为官的机会。临行之际,司马光的同僚和朋友们纷纷前来为他饯行,怀着谢意和激动心情的他当即写下了这样一首长诗:

  留别东郡诸僚友

  际日浮空涨海流,虫沙龙蜃各优游。

  津涯浩荡虽难测,不见惊澜曾复舟。

  白璧紫金为世宝,贤愚知贵莫能名。

  官堂祭器杯盘物,随处得之光彩生。

  楚国良金百鍊精,深藏求售价连城。

  岂徒丰狱求毛利,兼有秦台照胆明。

  祖帐飘扬堤柳边,北来飞盖复连翩。

  追随不忍轻言别,回首城楼没晚烟。

  空府同来贤大夫,短亭门外即长途。

  不辞烂醉樽前倒,明日此欢重得无?

  诗中,司马光对于自己即将踏上的人生旅途,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心和决心,他告诉诸位僚友:虽然宦海茫茫、风云莫测,但他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,心中也有着激流勇进的无畏精神,只等发挥真才实学,为国家和朝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。进京之后,司马光历经仁宗、英宗、神宗、哲宗四朝,生前担任朝中要职,一度可以称得上是位高权重,还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《资治通鉴》,并留下了一系列著述;身后也得到了崇高的礼遇,不但被追赠太师、温国公,谥号文正,也受到了后人世世代代的铭记和纪念。

  《论语·子张》篇里记录了这样一句话:“子夏曰:‘仕而优则学,学而优则仕。’”意思是做官了有余力,就要去求学精进自己;学问做得好,有余力的话也不妨去做官。自古以来,在许多读书人心中,它不仅称得上是一句“名言”,也是为之奋斗的人生目标。但这句话实际上颇有一些“知易行难”的味道,纵观古今历史,能真正将其躬行实践的人,可以说寥寥无几。因为这短短的十个字中,讲述的其实是“仕”与“学”之间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:仕而学是因为做官做到一定程度,需要学问来提升处理政事的能力;学而仕则是因为只有通过实践,方能验证学问的真伪,验证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学问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为官或治学能做好一件就已不易,二者都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,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。正是惟其艰难,像司马光这样既能经世济民,亦能著书立说的贤者,才更显得伟大,更值得景仰和称颂。

青年 司马光

励志日志猜你喜欢
发表评论,让更多网友认识您!
深度阅读
爱情散文  名家散文  散文诗  诗歌流云  日志大全  人生故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