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馨文居,您还没有 [ 登录 ] [ 注册 ]

孤而不单,有你相伴

时间:2024-04-02    来源:馨文居    作者:韦墨Ink  阅读:

  若非一张特殊的毕业照爆红互联网,或许很多人对古生物学颇为陌生,更不知薛逸凡为何许人也。6月14日,北京大学2010级古生物专业学生薛逸凡,在人人网贴出一个人的毕业照,并戏称为“北大2010级古生物专业合影”。据北大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介绍,“这是全国唯一一个只有一名学生的专业。差不多每个年级有一个人,还有的年级是零人。”

  古生物学,一个人,加之素有“思想自由、兼容并包”的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,当三者串联在一起时,引发网络“蝴蝶效应”,自别有一番滋味。

  谈及古生物学,根植于大脑深处的“印象恐龙”便跳入眼帘,这大概是人们记忆表达的第一反应。何谓古生物学,确切地说,是指“利用化石和古老生命痕迹进行生物学研究、探讨古代生命的特征和演化历史、讨论重大的生命起源和生物绝灭与复苏事件、探索地球演化历史和环境变化等方面的基础性学科。”如同其定义,读罢令人望而生畏,遥不可及,以此开办相关专业,可谓冷门中的冷门,对于市场化的今天,以就业为第一要素的毕业生来说,确实不是“明智之举”。据中国地质大学副校长、古生物专家王训练接受采访时曾说,“上世纪80年代,中国地质大学、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都开设有古生物本科专业,每年约培养100名学生。但上世纪80年代后期,该专业毕业生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,到上世纪90年代学科改革的时候,很多学校不得不停办古生物专业本科。”言下,无奈之意,唏嘘不已。

  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大学精神,眼下应当是对中国精神的直接体现,而北大无疑将之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在强调跨学科的北大元培学院,政治、经济与哲学专业为其“王牌学科”,而古生物专业则游离于边缘地带。在元培学院副院长卢晓东看来,“十几个老师管一个学生,精心呵护,茁壮成长”,看似颇有熊猫般的“国宝典范”,却流露着情何以堪的冷暖滋味。

  现如今,很多大学早已停开古生物学本科专业。社会改革的急剧转型,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,“实现盈利”成了很多大学开设专业的不二法门。大学沾满了权贵的铜臭味,背弃了学术之自由、教育之独立的大学精神,学者们忙于拉项目、跑关系;搞权钱交易、玩学术腐败,这也是当下中国大学的世界排行榜徘徊于中下游的原因所在。

美文,小清新图片,馨文居

  作为“研究高深学问”之场所,作为知识与文化的集结地,现代意义上的大学,应珍惜、借鉴和继承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,汲取传统文化之精华,令中国精神屹立于世界东方。诚然,真正有抱负、有责任的大学,尚需要一些精气神,不为世俗所绑架,不急功近利,而是脚踏实地,目光深邃而长远。《教育独立议》中有云:“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,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,完成他的人格,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。不仅仅是以文化育人,更重要的是要人们共同参与到对人类文化的建设中来。”可谓蔡元培先生对近现代大学精神的经典之论。

  其实,北大著名的“高冷”专业还有梵文。当前,国内只有北大东语系该专业,为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亲自创立的,但并非每年招生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本科一共只招收过三届:1965、1984和2005。2005级一共8个人,多半是保送和定向的。

  物以稀为贵,冷门不可惧,可畏的是,对冷门的那份坚守。在物欲横流的当下,期待毕业就能就业、待遇优厚、社会地位体面,这样的专业,报考的人自然就趋之若鹜。这是最好的时代,亦是最具挑战性的时代,在兴趣与偏好,在现实与理想之间,如何定位自己的未来,是“日拱一卒,默而潜行。”还是“一口吃个大胖子。”对于生活在这个年代的人们,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。

  据悉,目前薛逸凡已被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生物学硕士专业录取。我们祝福她越走越远,越走越强。在爱与世界的边沿,聆听灵魂的呼唤。因为,孤而不单,有你相伴。

 

现实之惑猜你喜欢
发表评论,让更多网友认识您!
深度阅读
爱情散文  名家散文  散文诗  诗歌流云  日志大全  人生故事